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02期刊文速递

[复制链接]

133

主题

155

帖子

6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0:3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部刊文摘要速读



聚焦大变局中的中国乡村(一)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01
乡村社会的下降线
——漫谈中国农村的百年变迁
张鸣

摘要: 鸦片战争拉开了西方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帷幕,在没有工业支撑的情况下,农村事实上承担了当时保持王朝旧制与办洋务的双重税负。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太平天国后即已露端倪的乡绅的劣质化和武装化,使中小城市与农村成为战乱的牺牲品。国民党统治时期,政府官僚资本的扩张以及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取代农村成为当时凝聚各方力量的中心。建国后,我们选择了一条以体制力量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苏联式道路,造成制度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尽管其间曾有过三线建设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两次著名的逆城市化运动,但也只是暂时维持了农村的秩序。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人为抑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城市化高潮,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一方面造就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另一方面却使农村日益空心化,“城里待不下、乡村回不去”,反映的不仅是农民工这一制度化游民今日面临的尴尬,也是改革开放近40年后,中国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关键词: 乡村社会; 逆城市化运动; 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空心化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02
农村环境:系统性伤害与碎片化治理
张玉林

摘要: 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特征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一道恶化并相互交织,而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复合性污染在当今世界的农村中也最为严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众多的污染主体和缺失的环境监管保护机构形成了共犯体系。如何改造碎片化而又非常低效的治理体系,接纳农民的组织化参与,已经成为重要挑战。
关键词: 中国农村; 环境问题; 复合污染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03
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慈勤英

摘要: 主要体现为家庭内子女对年老父母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家庭养老,在社会转型的农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化、城市化下农村子女辈的经济理性畸形发展,养老文化异化为“不给子女添麻烦”;农村空巢、独居、留守老人家庭日益增多及普遍化,农村老人家庭养老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建议农村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并重,对承担照顾老人的子女、家人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包括照顾补贴、社区医疗服务上门等。
关键词: 家庭养老; 空巢老人; 社会救助; 农村养老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04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止住源头
段成荣

摘要: 制度保障、家庭责任和社会支持构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完整体系,但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留守儿童是根本。为实现后者,需要解决几个重要的认识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城市化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05
公平教育视角下的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王泽龙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子女遭受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凸显。对于留守乡村的孩子,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随迁入城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面临各种门槛,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低质资源的民办学校。农民子女得不到公平教育,与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屡迁和实施折扣是分不开的,更与当前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紧密相关。享受公平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解决中国农村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更多地要依靠中央财政。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农民子女; 教育公平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06
城镇化务须呵护乡音
赵世举

摘要: 乡音作为地域文化的要素和重要载体,凝聚着祖祖辈辈的智慧、情感和历史记忆,是社会纽带、认同标记和人心灵的家园。乡音的衰微和消亡,将会导致地方文化特色的消损和地域历史传承的中断乃至乡魂的衰竭。其实质,伤害的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并会由此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城镇化引起的乡音衰落,亟须应对。应树立全面语言观,自觉维护语言文化多样性,创新乡音保护途径和手段,让乡音活在生活中。
关键词: 乡音; 方言; 城镇化; 进城务工人员; 语言共同体; 语言文化多样性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07
乡村治理的制度选择
贺雪峰
摘要:实现乡村善治仅有民主选举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套的制度安排。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存在大量界定未明的新增利益,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也因为有经济支撑,治理上采取了复杂的程序设置。如果不顾及经济基础,简单地将这些复杂制度推广到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乡村,只会形式徒具,于事无补。
关键词:乡村治理;村委会;宁海;五议决策法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08
治理革命:新型城镇化的“外部视角”
张星久
摘要: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成功的先例。我国以往城市化的乱象,根子就出在“政府主导”“政府全能”。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实行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治理革命”,实现对政府限权,对人民确权,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中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模式,避免重蹈城市化的“拉美陷阱”。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治理革命;市场主导;拉美陷阱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09
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于立
摘要: 十八九世纪,英国是欧洲最发达的农业国。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重工轻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遭遇了粮食危机。为救此弊,1947年英国颁布《农业法》,实行农业补贴。公共资源均等化政策,使得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很小。为了满足人们对乡村休闲生活的需求,英国全面统筹涉农政策,在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着力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建筑不受城市化侵害。英国的乡村政策对于中国城镇化有重要启示。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是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加大地区贫困为代价的,忽视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防范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导致的文化同质趋势,必须注意保存地方文化特色。
关键词: 英国乡村;城镇化;粮食危机;城乡规划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0
直面乡村的失落:理性派抑或乡愁派
王君柏

摘要: 近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日益显现。广大内地农村,从绝对意义上看确实进步很大,但从相对意义上来看,实存在失落并且继续走向衰落的趋势。对此趋势,理性派认为是必然的,甚至认为衰落的可能还不够彻底;乡愁派则认为衰落的农村需要加以挽救。务实的态度应该是综合两派观点,一方面,顺应历史,继续加大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另一方面,立足现实条件,充分挖掘一切现阶段可以利用的条件,提高留守乡村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理性派; 乡愁派; 区域平衡; 相对失落; 城乡二元结构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1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性
赵敦华

摘要: 黑格尔哲学体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精神。黑格尔把表象、经验和思辨作为精神的三个层次,说明了内在于它们之中的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对待真理的态度上,黑格尔最为关注的是真理之不可知论。在证明逻辑范畴的真理性问题上,黑格尔指出,逻辑学要沿着精神现象学表述和证明经验意识真理的方法来表述和证明纯范畴的真理性。对于精神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是“精神无限权利的范畴”,自由的意志首先是权利主体,认为“法的体系是实现了的自由王国”。黑格尔哲学至今仍有现实性,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哲学的语境中更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是黑格尔并没有用国家“吞噬”了市民社会,而是认为只有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环节都在国家内部获得发展时,国家才是有生气的;二是黑格尔的历史观并非“历史终结论”,因为他深知自己哲学的局限性;三是在黑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上,他对中国哲学和文化持严厉批评态度,重点批判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但我们应用历史的观点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要包容他的合理哲学,承认黑格尔哲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关键词: 思辨; 客观思想; 现实思想; 自由; 权利; 黑格尔; 哲学体系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2
抽象劳动与商品交换中发生的客观价值形式抽象
——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
张一兵

摘要: 索恩-雷特尔认为,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交换结构是康德先天观念构架的现实基础。在他看来,以商品交换关系为核心所建构起来的抽象形式化的复杂经济功能和机制,生成了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看起来在人的经验之外的自发运动和调节的先验社会综合功能。商品交换中的抽象与先天观念认识论中的抽象是一致和类似的,这也意味着,先天观念认识论中的抽象并非由神的力量先天赋形,也不是由感性经验归纳而来,而是由特定的商品交换的现实抽象决定。这才是先天观念认识论的抽象逻辑构架的真正起源。
关键词: 索恩-雷特尔;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现实抽象; 现象学; 先天观念综合; 齐一性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3
马克思的生产批判视角之于环境难题的意义
——从托马斯·普林森的消费批判谈起
蔡华杰

摘要: 普林森将消费视为对产品的使用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并由此形成了从消费视角审视环境问题的三个基本概念:基础消费、过度消费和不当消费。这成了不少学者进行消费批判的范式,但他只将消费行为视为一种“既定现象”加以经验描述、批判并进行推导,而回避了产生现象的本质。因此,在寻求出路的时候,难以寻找到实现消费转型的土壤和驱动力,变革就只能停留在对消费的道德批判和乌托邦的期待中。由此,回到马克思的生产批判视角,以废弃和浪费为例,我们就可以知晓其对于消费批判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不仅仅将消费理解为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种与生产相联系的社会关系行为的话,那需要变革的就不仅仅是消费行为,而且包括生产行为,并且要通过变革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来形成绿色消费模式。
关键词: 托马斯·普林森; 消费批判; 生产批判; 环境难题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4
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
——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
朱剑

摘要: 我们正处于媒体交替更迭的时代。一方面,信息聚合型期刊数据库平台对学术传播渠道的控制、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国际学术期刊的“入侵”以及新兴实力集团的跨界而入,在使传统学术传播失序的同时,更加剧了纸本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危机;另一方面,由于期刊体制的严重滞后以及没有找到适合互联网特点的替代传统期刊的基本传播单元,互联网时代新的学术传播秩序并未形成。要构建互联网时代新的学术传播秩序,就必须改革期刊管理体制,推动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约化和数字化转型以及体系化建设;学术期刊则应利用现行体制给予的学术传播主体身份,主动实现媒体融合发展,赢得改革的先机。目前,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思路已逐步明确,高校学报已经在行动,继联合打造“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后,以“专域”为单元的大型开放互动学术传播平台呼之欲出,并有望打开通往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新秩序之路。
关键词: 传播秩序; 学术期刊; 期刊体制; 数字化转型; 开放获取; 专域出版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5
从薅草锣鼓中追寻传统农业时代的节奏
——以川楚陕交边地区为中心
张建民

摘要: 作为重要非遗的薅草锣鼓等传统农作音乐,除了其音乐、艺术、语言等专业层面的价值及活跃劳动气氛、提高劳动效率、祈盼风调雨顺等功效,在其简单粗犷的形式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蕴含着深厚、具有重要价值的时代精神,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个体小农经济条件下,“更互力田”、通力合作的传统,通过助工、换工等途径实现互助方式的长期延续。不仅在山区,亦不止于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作方式。始初的薅草锣鼓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必须与互助的集体劳作相结合方有用武之地,此乃薅草锣鼓突出的特征之一,对于认识传统农耕技术、农业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薅草锣鼓; 更互力田; 农作制度; 农耕文化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6
基于需求视角的中华茶技艺保护传承研究
刘礼堂  宋时磊

摘要: 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研究,多从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开发途径探索等两个方面展开。本研究回溯到历史,选取古代茶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分析对象,借此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唐代煎茶、宋代点茶等茶技艺失传的根本原因在于脱离了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源于对各种需求的满足,要符合时代精神的需求,要切合便利性的消费需求,要考虑消费者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更要尊重社会对其本性的需求。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茶技艺; 煎茶; 点茶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7
论中国刺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群体智慧的SMART模型
周耀林  黄川川  叶鹏

摘要: 刺绣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理论建构、工艺技法和内容展现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刺绣保护与传承模式。刺绣的时空特征与载体特征表明,刺绣是根植于社会群体智慧的结晶,以此为基础重构刺绣的传承模式是刺绣传承的历史回归,也是与政府为主导的刺绣保护与传承模式并行不悖的理性选择。基于群体智慧的刺绣传承的SMART模型由主体、客体、要素、功能四个方面组成,涉及服务、管理、应用、资源和技术五个关键要素,而实现该模型则需要通过群体认知、群体认同和群体创作三条路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刺绣; 民族服饰; SMART模型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8
馆阁与郎署
——文学话语权的争夺与明代文学之流变
薛泉

摘要: 明代成化、弘治以前,文学多为馆阁垄断,郎署官少有为之,他们与文学权力基本上是绝缘的。其后,郎署文学意识迅速觉醒,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前七子迅速崛起于文坛,明中叶主流文风为之转向,文权开始向郎署分化。“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既是郎署文学意识觉醒的重要表征,又是前七子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主张的提出,与明中期主流学术的转向密切相关,且有一过程。从中可窥明中后期主流文学宗尚转向之轨迹,把握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特点与规律。同时也表明,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更加便于推行、强化自己的文学主张。
关键词: 郎署文学; 前七子; 明代文学; 文学与权力

DOI:10.14086/j.cnki.wujhs.2016.02.019
忽必烈潜邸儒士与元代文学新变
任红敏

摘要: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的潜邸幕府,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了在元代政治和文化生活中都具有突出地位和影响的潜邸儒士群体。他们的学术主张、文化主张、文学主张,影响了有元一代的文化政策,元代的文化政策又主导或影响了元代文学的发展。不仅造成元代文学的雅俗分流,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文人的一次大分化,而且影响了元代科举政策。元代文人更重视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以纯文人的心态和眼光读书,从事诗文创作。幕府文人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并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程朱之学成为官学。儒学与文学的全面融合,使得元代文学思想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形成以儒学为精神底蕴的诗风文风。同时,藩府文人集团是一个多种信仰并存的文人群体,多族文人互相学习和交流,构成多族作家共同创造元代文学繁荣的局面,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对忽必烈等蒙古贵族产生影响,使元代宗教政策具有宽容和含弘性的特征。元代的宗教特征决定了元代文坛特征,元代文人对宗教观念的接受和认同,三教合一,释道文人化,进而影响了元代文学创作。
关键词: 忽必烈潜邸; 儒士; 元代文化政策; 文学走向



欢迎关注学报微信公众号您可以搜索 whdxwkxb,也可长按图片加关注


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报有两种,即《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以下简称武汉大学学报)。
这两种学报都是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发展而来。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为双月刊,逢单月6日出版,128页,大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两刊均为三大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两刊先后荣获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湖北十大名刊成就奖等。其中,《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还是2015年全国“百强社科期刊”之一(其中高校学报仅9家),是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100家资助期刊之一(其中高校学报仅13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34家“优秀”期刊之一(其中高校学报仅9家)。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定价15元,全年90元。邮发代号:国内38-7 国外BM300。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42-1071/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2-7320。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定价15元,全年90元。邮发代号:国内38-340 国外BM483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42-1662/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1-881X。
国内订购:全国各地邮局(所)
国内发行:湖北省邮政报刊发行局
(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址 http://bk.11185.cn)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399信箱,邮政编码:100044)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喜欢这篇刊文吗?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武汉大学bbs论坛  

GMT+8, 2025-5-7 21:52 , Processed in 1.8091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